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学术讲座
我国灰霾长期趋势及原因的专题研讨会
主要参与人:吕达仁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绍臣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研讨题目:我国灰霾长期趋势及原因
时 间:2018年12月18日10:00
地 点:番禺校区祈福楼1044会议室
报告摘要:
在本研讨会上,刘绍臣院士将讨论毛璐等(2018)及Shen等(2018)两篇文章,吕达仁院士将主持讨论。
毛璐等(2018)采用基于观测的方法对我国四大污染区域冬季灰霾主要特征进行研究。他们的主要发现有:第一,从1973年至2012年,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冬季霾日数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然而同期颗粒物及其前体物的排放(颗粒物排放)增长2.5倍;第二,相比较于颗粒物排放对灰霾的影响,气候气象条件更强地控制了我国东部地区冬季霾日的年际变化及趋势。这种由气候气象因子所控制的年际变化趋势(24-125%)构成了一个明显的掩蔽效应,必须通过加大减排来克服这种影响,才能使减排效果变得具有统计上的可检测性;第三,全球暖化可能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季霾日的变化趋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 最近 Shen 等(2018) 研究北京的灰霾(PM2.5)发现, V850 和 RH 控制了 PM2.5 在大气中的停滞作用及其化学生产, 并因此与北京的灰霾有明显的因果联系。根据 CMIP5 气候模型的计算, V850 和 RH 在未来21世纪的趋势,在统计上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推论气候变化对北京冬季PM2.5的影响不大。这些结果,基本上推翻了过去几年大量关于京津冀灰霾的研究结果,包括 Wang et al.,(2015), Cai et al.,(2017) 及Zou et al.,(2017)。 对毛璐等(2018)的主要结论也有重大影响。
嘉宾简介: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微波主-被动联合遥感降水分布的原理及反演方法,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台自主开发的平流层大气晴空探测雷达的研制工作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等部委的重大成果、自然科学奖等八项。先后担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辐射委员会委员(Member,IRC)。国际高层大气气象学会委员会委员(Member, ICMA), 国际日地物理学会(SCOSTEP)学术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咨询专家组专家等。
刘绍臣,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教授,污染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大气化学与气候变迁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世界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GU)会士,美国物理协会成员,ISI 高引用学者,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期刊编辑。曾 3 次获得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杰出论文奖。曾兼任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期刊主编,国际地球大气化学(IGAC)共同主席,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中华台北委员会主席,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华台北执行秘书,国家气候中心顾问等。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莅临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