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王伯光教授团队于2019年2月6日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题目为“Observations of High Levels of Ozone-Depleting CFC-11 at a Remote Mountain-Top Site in Southern China”的论文。该期刊的 Impact Factor为 5.869。该文结合野外观测与模型反演的方法,发现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点CFC-11浓度明显高于东亚背景值和全球本底值的现象,与来自中国西南部、中部以及越南和缅甸等欠发达区域的排放有关,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缺乏有效的监管可能是东亚CFC-11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三氯氟甲烷(CFC-11)是“对臭氧层破坏力最大的气体”之一,2018年5月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Montzka et a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106-2)发现,自2013年以来,大气中CFC-11浓度的下降速度大幅减缓。Montzka等人的研究指出,来自东亚未报告的新增生产源是导致CFC-11排放升高的最有可能原因,但该研究并未明确排放来源。王伯光课题组在广东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的观测表明,该站点的CFC-11浓度显著高于东亚背景值和全球本底值。进一步研究发现,污染时段CFC-11浓度与人为源标志物一氧化碳和苯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基于PSCF模型反演的CFC-11潜在来源表明,该地区的高浓度CFC-11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南部、中部以及越南和缅甸等欠发达区域,而来自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的贡献较少。这些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管可能是近年来东亚CFC-11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这项研究对于精准管控我国的臭氧层破坏物质以及提高我国履行国际环境责任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暨南大学王伯光教授和王好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课题组的硕士生林尤静和博士生龚道程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的资助(项目号:91544215)。
文章信息
Lin, Y., Gong, D., Lv, S., Ding, Y., Wu, G., Wang, H., Li, Y., Wang, Y., Zhou, L., and Wang, B.: Observations of High Levels of Ozone-Depleting CFC-11 at a Remote Mountain-Top Site in Souther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10.1021/acs.estlett.9b00022,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