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王伯光教授团队于2019年4月3日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杂志上发表题目为“Elevated levels of glyoxal and methylglyoxal at a remote mountain site in southern China: Prompt in-situ formation combined with strong regional transport”的论文。该研究基于野外观测发现,与国内外背景站相比,南岭高山森林背景点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浓度以及二者的比值均异常偏高,数值计算发现升高的二羰基化合物浓度可能受到光化学活跃地区本地光化学氧化生成增强以及来自珠三角等地区的强区域传输的共同作用,表明珠三角地区的大气复合污染已经对周边森林大气化学组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研究选择珠三角周边唯一的国家级区域背景站(海拔为1690米的南岭空气观测站)首次开展二羰基化合物的野外观测,对研究华南地区背景空气组成以及珠三角超大城市群对森林影响有重要意义。
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等二羰基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氧化中间产物,对理解复杂的大气化学过程有重要意义。对OMI卫星数据的研究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球乙二醛浓度的高值区(Miller et al. Atmos. Chem. Phys. 16: 4631),但是该地区长期缺乏乙二醛的地面观测数据,特别是能代表区域背景浓度水平的可靠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华南地区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的认识。南岭山脉是珠三角城市群周边最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分布有丰富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排放的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如异戊二烯)是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重要的前体物。受珠三角人为排放的影响,南岭大气的氧化性较强(Gong et al. Atmos. Chem. Phys. 18:14417),从而显著增强了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的本地生成量。而基于前体物的理论计算发现尽管本地光化学氧化生成可以解释约67%的甲基乙二醛观测值,但仅能解释约9%的乙二醛,表明南岭大气中的乙二醛有重要的外来输入。对观测期间不同方向气团的分析表明,来自华东地区的自然源排放以及自华中华北的生物质燃烧排放,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苯系物排放对南岭二羰基化合物的生成有明显的贡献。这项研究对于认识城市群空气污染对周边森林地区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暨南大学王伯光教授和王好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课题组的硕士生吕少君和博士生龚道程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的资助(项目号:91544215)。
文章信息:
Lv, S., Gong, D., Ding, Y., Lin, Y., Wang, H., Ding, H., Wu, G., He, C., Zhou, L., Liu, S., Ristovski, Z., Chen, D., Shao, M., Zhang, Y., and Wang, B.: Elevated levels of glyoxal and methylglyoxal at a remote mountain site in southern China: Prompt in-situ formation combined with strong regional transpor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0.1016/j.scitotenv.2019.04.020, 2019.
文章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9315323